快速學好英文的秘訣!!!
中國時報【☉文╱王晨妍】
藏傳佛教始於西元七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在位期間,他的兩個妻子,中國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都信奉佛教,她們入藏時,帶了佛教的經典、佛像以及其他法物作為嫁妝。松贊干布在妻子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一些佛經。直到西元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該寺建成後,一批藏族青年正式剃度出家。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在折服原來盛行本地的原始宗教「苯教」同時,也兼學習苯教的部分內容,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創闢了藏傳佛教。
西藏文化融合商業英文會話印、漢、藏風格
藏傳佛教在前弘期傳教的過程裡,均受漢、印兩系佛教的影響,當然,兩地的工藝美術也一併傳入,故西藏文化中相當常見印、漢、藏三式風格,這種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取精用宏的藝術型態,為西藏民族文化之特色。藏傳佛教雖全盤接受當時印度流行之無上瑜伽部密宗,但文化上受漢文化影響更大。
例如,寺院等建築大多採取漢地宮殿形式而又有所發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樑畫棟,備極精巧。拉薩的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和青海塔爾寺等均為西藏古代偉大建築中的傑作。而藏地各種的佛教造像,無論雕、鏤、塑、鑄,技法上都相當注重身型比例,使得西藏佛像多為栩栩如生,極為精美。扎什倫布寺的大型造像大彌勒銅像高26米及北京雍和宮旃檀木雕大彌勒像高18米,造型均生動莊嚴,工藝巧妙精湛,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西藏各種刻版佛經,雕印工夫精湛,尤以各種御賜及藏地金字藏經寫工之精妙,裝潢之瑰麗,為民族文化之奇珍。至於彩繪畫像更以布局設色見長,纖細入微,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
「丹薩替寺」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桑日縣的一座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寺院,是帕竹噶舉派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早期的主寺。丹薩替寺的宗教地位很高,1962年,丹薩替寺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丹薩替寺遭到毀滅性破壞。1992年至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了丹薩替寺。西藏丹薩替寺還有一藝術甚為知名,就是「丹薩替造像」。
觀音菩薩被視為保護神
丹薩替造像過程貫穿了整個丹薩替寺13─15世紀的發展過程。丹薩替的造像題材廣泛,有上師、本尊、佛陀、菩薩、護法等。題材較集中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丹薩替寺和以丹薩替寺為中心的帕竹噶舉派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對於學術的瞭解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丹薩替造像風格壯美,工藝精湛,代表了西藏佛像藝術的最高成就,丹薩替造像的研究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元代藏傳佛像藝術具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包括研究藏傳佛像藝術風格的演變,特別是外來藝術向西藏本土風格的轉化等更是意義深遠,同時,丹薩替造像亦為我們提供了西藏14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的尺規,彌補了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空白。
門德揚拍賣公司2015春拍上備受矚目的丹薩替寺四臂觀音,此尊四臂觀音相較於一般佛像的莊嚴威儀,此像略微活潑,頭戴五葉寶冠,表情安詳,頭部略往側偏,較顯生英文情歌動。髮束垂肩,耳掛寶石圓環,雙手在胸前結印,餘左右手似持蓮花,現已殘缺。身披薄帛,頸口與臂袖鑲有彩色寶石,薄褲亦鑲滿各式珠寶,且纏繞絲繩,突顯華貴。
藏傳佛教中的觀音菩薩被視為保護神,觀音眾多形象中,以四臂觀音最為常見,普遍觀音像呈現全跏跌坐,下承仰覆蓮座,此像並非如此,右腳跨出蓮座,疑踩小朵蓮花,仰覆蓮座於右腳處呈凹陷狀,且座上為飽滿新聞英文的小圓瓣。帛帶飄浮於首上,環繞置身前,再繞至腳後,添加許多飄逸之感。丹薩替寺造像以造型優雅、題材新穎、裝飾繁縟、工藝精湛且存世量極少而聞名於世。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所研究的課題,也是國際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所追求的對象。
活動小專欄門德揚2015珍玩拍賣會
★時間:4月25日(六) 10:00 歡迎古文物愛好者共襄盛舉
★門德揚粉絲專頁
留言列表